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舒曉婷 海南博鰲、北京報道
3月的海南博鰲,椰風輕拂,綠意盎然,“博鰲時間”正式開啟。這座南海之濱的小鎮,再度迎來世界目光。來自數十個國家的政商學界人士匯聚一堂,激蕩思想碰撞,為亞洲和世界的發展貢獻“博鰲智慧”。
3月25日至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今年年會以“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為主題,圍繞“把握大勢”“促進增長”“塑造未來”“發掘動力”四大方向設置議題。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張軍3月2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今世界百年變局深刻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給世界穩定和經濟復蘇帶來更大沖擊,世界面臨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多,國際社會擔憂和焦慮情緒進一步上升。
3月25日正式發布的《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5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盡管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大,但亞洲仍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報告預計,2025年亞洲加權實際GDP增長率為4.5%,略高于2024年的4.4%。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GDP總量占世界的 比重,預計將由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分區域看,2025 年東亞地區預計實現4.3%的增長,南亞地區為5.9%,中亞地區為5.0%,西亞地區將由上年的2.1%顯著提升至2.9%。中國、印度、越南、菲律賓、蒙古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亞洲 經濟體仍將保持 5%以上的較高增速。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張宇燕在博鰲現場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占亞洲的比重為50%左右,所以中國經濟5%左右的增長目標對亞洲的發展肯定是舉足輕重的,高于亞洲整體經濟4.5%的預計增速。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預計將從2024年的48.1%上升至2025年的48.6%。因此,中國經濟增長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走向都有關鍵影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在博鰲現場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稱,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穩定非常重要,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持續帶動其他地區發展。一方面,中國市場規模巨大,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大進口。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可以走出去,很多國家覺得接受中國的投資是一個非常有利、非常健康的發展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在博鰲現場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在快速成長,中國和很多亞洲國家在人工智能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DeepSeek是一個典型案例,對于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展示出了良好的前景。亞洲國家在人工智能技術上加強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它也是在新一輪工業革命過程中引領生產力向前邁進的重要推動力量,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會使經濟結構不斷升級,帶動經濟快速增長。
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亞洲的經濟活力也為全球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世界有理由對亞洲的未來充滿希望
張軍3月2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亞洲在很多方面走在世界發展的前列,展現出光明前景。世界有理由對亞洲的未來充滿希望,亞洲也有理由對世界的未來充滿信心。
報告指出,面對諸多挑戰,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東盟繼續展現出強勁韌性和活力,在經濟增長、貨物與服務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也孕育著新的潛力和空間,成為穩定和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和基石。
張宇燕表示:“亞洲經濟在過去一年穩中有進。根據我們最新的測算,亞洲經濟在過去一年實現了4.4%的增長。我覺得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表現。"談及對亞洲今年經濟宏觀形勢的展望,張宇燕估計,亞洲作為一個整體,全年的經濟增長在2025年將達到4.5%。亞洲經濟占全球的比重也會不斷地上升,按照匯率計算,亞洲的產出占全球產出的比重,去年是36.1%,估計今年能夠達到36.4%。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將從去年的48.1%提升到48.6%。他強調:“我們有理由對亞洲的增長,亞洲的未來保持信心。”
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中國仍然是全球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根據報告,2023年,亞洲在全球中間品貿易的占比為41.17%,遠超過歐盟的25.5%和北美的15.12%。自2017年以后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超過北美。2023年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為16%,而對北美為15%。2018年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后,不僅沒有提升美國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美國與中國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中重要性的差距反而不斷拉大。
RCEP為全球經貿變局注入確定性
報告指出,從全球貿易量最大的前22種中間品貿易量看,其中半數產品對亞洲的依存度最高。特別是亞洲生產的電子元件超過全球該品類中間品貿易的七成,體現出亞洲在高技術含量中間品生產上已占據絕對競爭優勢。報告稱,《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 生效對亞洲主要經濟體之間中間品關稅下降起到了進一步的促進作用。盡管中國從2021年開始出現全球價值鏈上部分中間品貿易轉移的現象,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主導地位基本穩定,并且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對中國依存度在提升。2023年,在貿易量最大的22種中間品中,中國仍然有20種產品保持領先地位,在全球供應鏈上保持著顯著的競爭優勢。
作為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重大成果,RCEP整合區域內自貿協定安排、優化資源配置,展現了亞洲國家推動開放合作的決心,為全球經貿變局注入確定性。報告指出,RCEP正式實施以來,貿易創造效應初步顯現,區域內外商直接投資穩步增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加速融合,為成員經濟體注入新活力:一是區域內貿易穩步增長。2024年,RCEP區域內貿易總額同比增長約3%,絕大部分成員區域內貿易額實現同比增長。老撾、 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經濟體增幅最快,區域內貿易規模分別較生效前增長72.4%、40.4%、26.0%和19.2%。二是區域內中間品貿易增長較快。2023年RCEP區域內中間品貿易持續上升,占區域內貿易比重達約66%。三是區域服務貿易快速發展。2024年中國服務貿易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東盟新興經濟體如老撾、柬埔寨服務貿易增長顯著。四是區域外商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23年,RCEP 區域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球的 35%;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的30%。2023年東盟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上升至2263億美元,同比增長1.3%,達到歷史高點。五是區域內價值鏈深化。2023年, RCEP區域內貿易全球價值鏈參與率達48.1%。澳大利亞、中國、 韓國、東盟區域內價值鏈貿易額較RCEP生效前有所增長。
中改院副院長、RCEP研究院副院長匡賢明表示,未來幾年將是RCEP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不斷加劇的外部不確定性,RCEP各方更需要排除干擾,共建高水平自貿區,為亞洲經濟新未來做出重要貢獻:一是以東盟為主體打造區域開放合作平臺,助力東盟打造“增長中心”,并通過“東盟方式”推動 RCEP 進程。二是中國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加快自東盟進口消費品“零關稅”全覆蓋,推動產業鏈融合,并擴大服務貿易和投資開放。三是對標CPTPP、DEPA推動 RCEP提質升級,深化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綠色發展等前沿議題,加快秘書處設置并實質運行,強化能力建設,盡早實現擴容突破。四是以RCEP為抓手推進亞太區域自貿進程。實現RCEP與中國—東盟自貿區 3.0 版協同發展,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程,賦能APEC, 為亞太自貿區的遠景奠定基礎。
在張軍看來,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代表的新一代自貿協定穩步推進,通過整合亞洲經貿合作機制釋放出區域大市場紅利。未來,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落地見效,亞洲貿易將獲得新動能,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的深化正在推動服務貿易成為促進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亮點。
中國服務貿易增長空間廣闊
中國改革與經濟前瞻是今年博鰲亞洲論壇討論的重點議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3月25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言稱,中國經濟經歷了風風雨雨,目前已經重新步入了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經濟的穩定回升態勢已經確立,是不可逆的。
同時,彭森指出,中國當前整體經濟運行還有很多困難和挑戰,包括有效需求不足、某些企業的經營困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社會預期偏弱。這些問題中最關鍵的還是內需不足。
在彭森看來,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著從過去的投資主導型轉向消費主導型的過程。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如果轉型順利,中國內需擴大和高質量發展就有了比較好的基礎和動力。
林桂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中國經濟的核心優勢體現在全球統一大市場,并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釋放更多潛力,逐漸成為高科技驅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未來,中國在服務貿易上有廣闊增長空間。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遭遇一些沖擊之際,服務貿易全球價值鏈方興未艾。這是當前全球經濟特別突出的特征,也是未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