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又見績優基金經理被提拔。3月26日,中泰資管公告稱,新任姜誠為公司副總經理,同時,姜誠將繼續擔任公司權益公募投資部總經理。
據Wind統計,目前,姜誠一共管理了7只主動權益基金,其中,4只基金由其單獨管理。截至2024年12月末,這7只基金的總規模超過130億元,在中泰資管公募管理規模中的占比約為31%。
中小機構將升職納入人才激勵機制的同時,一批較早完成職務晉升的基金經理卻陸續從副總經理職位上卸任。“一升一降”之間,也是公募基金行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的真實寫照。
升職背后
對于姜誠升任中泰資管副總經理一事,業內并不意外。
“提拔基金經理為高管是中小機構留住人才的一大法寶。并且,讓投資能力強的基金經理去帶團隊,對公司發展也是有利的。”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李燕也談道,基金公司常常以職位晉升作為留人策略,避免優秀基金經理被競爭對手挖角。此外,在行業限薪背景下,國企背景的基金公司更是把職位晉升作為激勵績優基金經理的重要補充,高管職位將給予績優基金經理更高的資源調配權和話語權。
據Wind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泰資管管理的公募基金總規模為439.54億元;其中,姜誠的在管基金總規模為135.80億元,占比約為31%。
投資業績方面,中泰星元價值優選是姜誠管理最久的一只公募產品。也是其管理的基金產品中,年化回報最高的產品。
據Wind統計,截至2025年3月27日,自2018年12月5日管理中泰星元價值優選以來,姜誠的任職回報為168.11%,年化回報16.90%,回報排名為71/1634。
同時,對于中泰玉衡價值優選A、中泰紅利價值一年持有、中泰紅利優選一年持有,姜誠的任職年化回報也都超過10%。
若只看中泰資管旗下的公募產品,近三年回報率排名前三的基金依次為中泰紅利優選一年持有(38.48%)、中泰紅利價值一年持有(34.86%)、中泰玉衡價值優選(17.94%)。其中,前兩只基金由姜誠、王桃管理,后一只基金由姜誠單獨管理。
不過,作為投資風格偏向大盤價值的基金經理,在近一年小盤成長風格占優的市場環境下,姜誠的投資業績已不如從前那般耀眼。
以成立時間較晚的中泰元和價值精選為例,該基金自成立以來一直由姜誠管理。截至2025年3月27日,該基金A類份額自2023年2月17日成立以來的回報率為6.21%,同期,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91%。
此外,上述中長期業績表現不錯的基金,今年以來的回報率表現相對較弱。這與姜誠的持倉缺少AI概念股有關。
當前,市場關心的是,擔任中泰資管副總經理后,姜誠的投資業績能否保持原先的水準?一切仍有待觀察。
密集卸任
近幾年,知名基金經理被提拔為公募高管的案例不勝枚舉,但結局不一定都是“皆大歡喜”,基金經理升任后,經過一段時間又選擇卸任高管職務的案例也在增加。
近日,易方達基金公告稱,陳皓、蕭楠分別因工作調整離任公司“副總經理級高級管理人員”職務;同時,二者都將專注于投資管理工作。
在此之前,已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從副總經理職位上卸任。
例如,2024年10月底,馮明遠離任信達澳亞基金副總經理一職,繼續擔任該公司首席投資官、聯席投資總監、基金經理。作為信達澳亞基金的業績“擔當”,馮明遠在2021年6月升任公司副總經理,2022年年中,馮明遠管理的基金規模一度超過420億元。
不過,在業績壓力下,2023年,馮明遠卸任多只產品的基金經理。截至2024年底,馮明遠的在管規模接近150億元。
2024年9月,南方基金史博卸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離任原因是任期屆滿。卸任高管職務后,史博繼續擔任南方基金的基金經理。目前,其一共管理了4只主動權益基金。
此外,萬家基金的黃海、喬亮也在去年9月分別卸任了副總經理職務。其中,喬亮擔任萬家基金副總經理的時間尚不足一年。此次卸任后,黃海繼續擔任公司投資總監、首席投資官、基金經理,喬亮則擔任公司首席量化投資官、基金經理。
2024年3月,安信基金公告稱,因工作安排,張翼飛離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繼續擔任公司首席投資官(混合資產 CIO)。此前,他在2023年5月被提拔為安信基金副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基金經理在擔任副總經理時,也都同時管理著公募產品。
上述資深業內人士分析,被提拔的公募基金經理之所以卸任高管職務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擔任行政職務后,其投資業績受到影響,引起了公司的不滿;二是基金經理主動提出卸任,相比行政管理工作,他們更愿意專注于投資。
“基金經理在擔任副總后,需要承擔起行政管理職責,自然會被分散精力,這種情況下,他的投資業績能否保持,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此外,投資管理能力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能力,并不是每一位績優基金經理都能做好行政管理工作。”該人士進一步談道。
在李燕看來,證監會近年強調“平臺型、團隊制”投研體系建設,淡化明星基金經理效應。晉升績優基金經理為高管,既符合監管導向,也有助于推動團隊協作。但一些基金經理并不適應管理角色導致“績優則仕”的激勵機制失效。
李燕認為,伴隨市場環境變化,基金經理對自身的定位將趨于理性化,這也是公募基金行業從“明星驅動”向“團隊協作”轉型的寫照。未來,行業需在專業化分工、激勵機制和團隊建設上持續優化,以實現管理與投研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