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雷若馨 深圳報道
新基金、新“標尺”,深圳商業航天有了新高度。
3月25日至26日,由廣東省航空航天學會與上海市航空學會主辦,廣東省商業航天產業促進會與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協會聯合主辦的2025商業航天大會暨展覽會(以下簡稱“大會”)在深圳召開。近1000名來自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政府人員、科研人員、企業家等共同探討了商業航天領域的前沿技術、產業趨勢與發展機遇。
會上,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協會執行會長薛力軍提到,深圳計劃設立規模20億元人民幣的空天領域產業集群發展基金,投資領域涵蓋航天航空上、中、下游全產業鏈。
如何安全健康發展
國際競爭的加劇為商業航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目前,Space X的星鏈計劃已經部署了超過4000顆衛星。中國需在2035年前完成超萬顆衛星組網以搶占頻軌資源,時間窗口緊迫。在空間運輸端,盡管可重復火箭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距離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差距,發射成本仍然較高;在衛星應用端,通導遙數據的商業化模式尚未成熟。
從星箭生產到發射,再到下游應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尋求突破和創新。
據數據統計,從2015年至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2.3%,市場規模迅速膨脹,至2024年底已突破1萬億元大關,并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增長至1.2萬億元。
但商業航天作為一個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速度之外,保障行業有序、健康、安全發展也是重中之重。
在此次大會上,原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羅格坦言,目前商業航天面臨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如為了壓減成本、趕超進度等,大幅削弱乃至刪減必要的質檢測評、可靠性保障等投入或流程,導致帶病上崗,增加了事故風險;部分公司則過于追求眼球效應,忽視了實用性和成本控制。
兩會期間,商業航天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兩次提及。其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的工作任務被明確。
羅格呼吁,要“辯證看待、統籌兼顧,推進監管、做好服務”——既要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市場活力;又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不斷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更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加強政策引導和規范,通過“部省共建、央地銜接、公私合作”等方式更好集同各方資源力量,加強合力協作。
“商業航天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共進。”上海市航空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金鴻明認為,只有形成合力、共同突圍,才能在中國商業航天的萬億賽道上贏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制造、應用與標準并行
高盛預測,未來5年全球將發射7萬顆低軌衛星,其中約5.3萬顆可能來自中國,占比超過3/4。如今,中國商業航天正站在規模化爆發的臨界點。
《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提出,打造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珠海、陽江等地為支點,全省協同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空間布局。到2026年,全省商業航天及相關產業的規模力爭達到3000億元。
“深圳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良好的政策保障、創新基因、營商環境和市場化土壤,更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敢闖敢干、先行先試,創新驅動、擔當作為。”羅格院士在會上特別提到。
除了傳統的通導遙等衛星基礎,羅格還建議深圳進一步推進太空電梯、星體探測和面向空間在軌或外星表面駐留、運維、生產的高端裝備制造。在應用端,推進以遙感大數據為內涵的空間信息金融科技,服務大灣區綠色金融、環境證券化乃至人民幣國際化等。
目前,深圳魔方衛星已經形成工業級自動化、批量化的生產模式,具有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等優點,并建成了國內首條衛星太陽電池陣自動化產線。
魔方衛星副總經理保玲認為,中國在工業領域有基礎,應有信心在成本控制、生產效率和品質保證方面領先全球,并期望在未來10年到20年內達到世界商業航天領先水平。
據悉,深圳計劃設立規模20億元人民幣的空天領域產業集群發展基金,投資領域涵蓋航天航空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未來將深耕商業航天研發、制造和高通量衛星應用,推動深圳東方紅、魔方衛星等企業與廣州、珠海形成互補優勢,構建“衛星制造—火箭總裝—數據應用”全鏈條集群。
大會上,由魔方衛星牽頭編制的商業航天領域團體標準《自動化裝聯的空間用太陽電池陣通用規范》正式發布。
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協會執行會長薛力軍透露,今年協會將制定并發布5—10項商業航天行業團體標準,推動粵港澳商業航天領域內研制標準互認,提高產業鏈協同與效率;并計劃于9月舉辦深圳航空航天技術與應用展覽會,促進國內外資源互通和市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