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研究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有關措施。
會議指出,農機裝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支撐。要堅持面向農業需求、聚焦重點領域,從突破基礎技術、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優質企業、打造產業集群等方面綜合施策,加快標志性產品研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用好用足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措施,加強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促進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市場推廣。要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做好鑒定檢測認證,強化質量監督管理,促進農機裝備產品加快升級。
江蘇大學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宗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農機裝備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精準農業、低碳農業、智慧農業等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物質載體,是農業勞動力快速老齡化、減量化背景下“誰來種地”的主要答案,是我國糧食及其他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保障。
2024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比10年前高13個百分點,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張宗毅表示,《農機化促進法》實施以來,我國農機裝備技術創新、農機工業和農機應用整體取得了巨大成績。但隨著多年來的高速發展,我國農機裝備產業面臨著市場驅動減弱的挑戰,同時面臨“大國小農”的資源稟賦約束、“缺門少類”的技術短板約束和跨部門協作機制不足導致的“關鍵要素不適配”約束等問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在此基礎上,國常會對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進行部署。
會議提出,要堅持面向農業需求、聚焦重點領域,從突破基礎技術、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優質企業、打造產業集群等方面綜合施策,加快標志性產品研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張宗毅表示,推動我國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自主可控+前沿引領”的創新體系,突破技術約束。在“兩重”資金、“農機產學研推用一體化”資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金等科研資金中,重點支持農業專用智能傳感器、新能源農機傳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以及糧棉油智能精準作業機械、工廠化種養智能機械、大宗果蔬茶經濟作物關鍵環節農業機械、農業機器人等整機開展相關研究,同時加速AI大模型、5G、數字孿生等技術與農機的深度融合并推動實驗室成果向田間轉化,支持提升農機企業制造工藝,提高國產農機可靠性。
凱斯紐荷蘭中國及蒙古國總裁李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常會鼓勵培育優質企業和打造產業集群,將進一步推動資源向技術領先、規模效益顯著的頭部企業集中,有助于改變行業低端同質化競爭現狀,提高生產效率和產業整體水平。
李康指出,會議提出加強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強調標準與質量監管,這將促使企業更注重產品可靠性和實用性,確保新產品真正解決農戶痛點,減少低效投放。
李康認為,國常會對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的部署,將促進產業整合與效率提升,也將強化產品驗證與市場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