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大家談|暨大附一院院長鄭小飛:以“運動處方”助力“體重管理”,借十五運會構建大灣區醫療樞紐

2025年03月31日 16:22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譚硯文,章啟良,肖航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硯文  實習生張藝鐸   廣州報道

今年3月,國家衛健委提出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明確指出健康體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標,并將體重管理納入慢性病防治的核心策略。

肥胖早已超乎了體型問題的范疇,而是一種關乎全身多系統功能的慢性疾病。近年來,中國的肥胖率在不斷上升。《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提出,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根據預測,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將達到70.5%。

當前,通過“運動處方”治療肥胖問題已經在各地得到實踐。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小飛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在預防疾病方面,體育和醫療具有相同目標,國家在此節點推動體重管理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引導“主動健康”來代替“被動醫療”。

2025年11月,粵港澳三地將聯合舉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這將是推動全民健身,塑造健康觀念的良好機會。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作為廣州賽區定點醫院,將為賽事建立快速響應的急救體系,提供“預防—治療—康復”全鏈條服務,確保運動員得到及時救治。

十五運會將為粵港澳三地留下寶貴的醫療遺產。鄭小飛說:“十五運會的舉辦將優化粵港澳三地的應急醫療體系,賽事期間建立的多層級應急響應機制在未來可融入大灣區公共衛生應急體系,長久服務于大灣區的居民。”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小飛,受訪者供圖)

十五運會將留下粵港澳“醫療遺產”

南方財經:作為廣州賽區定點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將為十五運會提供哪些支持?

鄭小飛:面對賽事期間可能存在的損失風險,我們將依托院內各專科的專業救治能力,為十五運會提供系列醫療保障,助力實現“零重大醫療事故”的目標。

首先,我們將建立快速響應的急救體系,通過5G遠程會診支持實現賽場與醫院指揮中心的實時連接。并且,還將設立運動員的綠色通道,優先安排影像學檢查和手術資源,確保傷后的及時救治,針對重大損傷還將啟動多學科聯合救治(MDT)模式。另外,醫院還將依托于以往對國家級和國際運動員治療的經驗,通過“預防—治療—康復”全鏈條服務,幫助全運會賽時受傷的運動員快速的回到運動賽場。

南方財經:對比往屆全運會,十五運會在醫療保障體系上將面臨哪些特殊挑戰?對此,你有哪些建議?

鄭小飛:十五運會由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其醫療保障體系可能面臨調整,比如三地醫療制度存在壁壘、資源調配較為復雜、協同合作存在風險等。

我認為,賽事期間,三地的醫療系統應從多維度進行協同配合,例如可以建立跨域醫療治理框架,成立聯合指揮中心,確保醫療資源在三地有序流動。其次,構建分級響應網絡,建立動態調度平臺和臨時健康數據互通平臺。同時,還應積極優化應急聯動機制,確保緊急情況下患者能夠快速跨境轉運。此外,在加強公眾教育方面,可以在賽前通過短視頻、跨境短信推送醫療求助流程,提升賽事救助效率。

南方財經:你認為,十五運會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留下哪些“醫療遺產”?如何確保這些成果持續服務大灣區居民健康?

鄭小飛:十五運會的醫療籌備和保障工作將為大灣區留下多方面的“醫療遺產”。首先,將推動醫療基礎設施升級,因為賽事新建或改造的智慧化醫療場館、急救中心等,賽后可以通過功能轉換成為大灣區區域性的醫療樞紐。

其次,賽事還將優化粵港澳三地的應急醫療體系,賽事期間建立的多層級應急響應機制,如“現場急救-定點醫院-區域轉診網絡”機制,可融入大灣區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同時,跨城急救綠色通道、無人機醫療物資配送等模式也可以進行常態化應用。

此外,在科技應用方面,十五運會還將促進三地在醫療方面的技術融合,一方面,賽時探索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5G遠程會診、可穿戴設備監測等技術的應用經驗,可推動大灣區智慧醫療平臺建設。另一方面,賽事積累的運動損傷大數據可支持個性化健康管理研究,建立運動員與普通人群的損傷預防模型。

南方財經:醫院的運動醫學中心作為暨南大學“蘇炳添速度研究與訓練中心”建設單位,為廣東田徑運動員的培養提供了哪些支持?

鄭小飛:暨南大學“蘇炳添速度研究與訓練中心”主攻田徑訓練的前沿技術,對于加快廣東體育強省建設,推動體育后備人才選拔及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的運動醫學中心作為其核心建設單位,為運動員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在運動表現提升上,中心通過三維動作捕捉與步態分析等技術,精確量化短跑運動員的運動參數,并利用AI技術,基于蘇炳添等頂尖運動員的動作數據庫,為運動員生成個性化訓練方案。

在技術應用方面,中心與暨南大學“蘇炳添速度研究與訓練中心”合作開發“運動風險智能評估系統”,結合運動員的人體力學數據、運動習慣,為運動員生成個性化運動處方。此外,中心通過構建“速度項目運動員數據庫”,整合生理指標、訓練負荷、損傷歷史等數據,為教練組提供周期化訓練調整建議。

此外,心理干預和營養調控同樣也很重要,中心積極進行運動員神經心理調控,采用經顱磁刺激(TMS)提升運動員專注力。同時還兼顧代謝營養優化,從過往經驗來看,很多頂尖運動員并不是通過運動康復來恢復運動水平,而是通過營養的改變,達到了運動能力的提升。所以,中心為短跑運動員設計“爆發力-恢復”營養方案等,助力運動員提升身體素質,創造更好的運動成績。 

通過“運動處方”引導“主動健康”

南方財經:你如何理解“運動是良醫”這一理念?

鄭小飛:“運動是良醫”強調科學運動在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將運動干預納入現代醫學體系,與藥物、手術等傳統手段并列。這個理念的興起,標志著醫學模式從“被動治療”向“主動健康”的轉型,是生物醫學范式的突破。

近年來,在臨床實踐中,運動從“輔助手段”逐漸發展為核心的治療方式,目前已進入國際權威診療指南。從大眾層面來看,運動具有經濟性、普惠性,將運動融入生活方式,并重塑“治未病”的健康文化,能幫助人們減少對藥物的過度依賴。

南方財經:有說法認為,目前體育和醫學仍處于一種條塊化分割管理,醫學管轄的是疾病治療,而體育管轄的是全民健身。在你看來,推進醫體融合的過程中,醫療機構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鄭小飛:實際上,全民健身和醫療機構目標一致,都是為了疾病預防。只不過,全民健身通過提升心肺功能、改善代謝等機制,直接作用于慢病預防的生理基礎。

然而,目前在推動醫體融合方面,醫療機構仍面臨一定的障礙。一是運動醫學人才稀缺。2022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注冊運動醫學醫師僅約1.2萬人,且集中在一線城市三甲醫院,全科醫生中僅15%接受過運動處方系統培訓。二是支付機制缺位,醫保政策滯后,現行醫保目錄未覆蓋運動處方服務,患者自費意愿低。三是存在數據孤島效應,醫院信息系統(HIS)系統與體育部門的國民體質監測網、公共場所運動設施數據互不聯通,導致無法動態調整處方。四是醫療安全邊界存在爭議,運動處方的執行可能引發意外,現行法規未明確醫生、運動指導師、場館方的責任劃分,導致醫療機構存在避險性拒開處方的現象。

南方財經:具體來看,體育與醫學如何深度融合?

鄭小飛:體育和醫學的深度融合,對傳統醫療模式的革新要求。首先,需從“疾病為中心”轉變為“健康為中心”,醫療機構需增設健康促進部門,醫生角色的將從“開藥者”轉型為“健康教練”。其次,還應從單學科主導轉變為多學科協作,如建立“運動醫學多學科會診”(MDT)機制,例如骨科醫生、運動營養師、康復治療師聯合制定膝關節損傷患者的重返運動計劃。此外,還應破除數據孤島,打通醫院住院管理系統與體育部門體質監測數據庫,實現健康信息互聯。同時,還需引導患者主動參與體育運動,通過APP提供個性化運動視頻指導,增強依從性。

南方財經:近期,國家在大力實施“體重管理年”計劃,你認為在這個節點推動體重管理有何意義?在你看來,如何通過醫療手段介入體重管理?

鄭小飛:近幾年,中國的肥胖率在不斷上升。推動體重管理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一個重要方向,實際上,是想通過引導“主動健康”來代替“被動醫療”。

醫院開設了運動處方門診,也是華南地區首批“運動是良醫(EIM)”認證門診,針對慢性病群體(如糖尿病、肥胖)設計運動干預方案,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運動強度,并與臨床指標聯動分析。針對肥胖問題,醫院在2000年就開設了減重門診,是最早在國內開展肥胖代謝病外科手術治療的醫院之一,減重手術已積累接近六千例,排名全國前列。

為了響應多學科協作的減重趨勢,去年6月,醫院發起建立肥胖代謝病綜合診療中心,下設體重管理門診/多學科減重門診,由肥胖代謝外科、內分泌科、臨床營養科、運動醫學科、心理科等十二個學科組建“肥胖代謝疾病MDT團隊”,提供“評估-干預-隨訪”閉環管理,幫助患者進行一站式綜合體重管理。今年3月,國家衛健委再次推動“體重管理年”方案,我們也算是恰逢其時,提前做好了相應的布局。

(視頻拍攝:章啟良、肖航、實習生王婷;視頻剪輯:章啟良、實習生王婷)

關注我們

无码av免费毛片观看一区二区,欧美亚洲国产人成aaa,国产精品无码不卡无码不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国产视频a在线观看 |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人成视频一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