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病毒性肝炎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傳染病,現存的肝炎病毒攜帶者和肝炎患者數量龐大。根據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數據,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率和治療率分別僅為22%和15%,診斷和治療的缺口巨大,規范化診療仍是乙肝防治領域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乙肝病毒感染顯著增加了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乃至肝癌的風險。在我國,平均每1000名慢性乙肝患者中,就有1到5人可能發展為肝癌,這嚴重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健康。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貴強教授在第34屆亞太肝病學會年會(APASL 2025)上指出,統計數據顯示,全球乙肝病毒感染者數量約為2.6億,而中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約為7500萬,約占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我國的乙肝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難道只能坐視病情惡化,而無計可施嗎?應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來阻止乙肝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危害的目標,具體包括將新發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降低90%、死亡率減少65%,以及將診斷率和治療率分別提升至90%和80%。然而,目前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率和治療率僅為22.1%和15%,與實現消除肝炎目標的差距較大。當前,篩查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低是主要的障礙。
盡管目前尚無法實現對慢性乙型肝炎的“徹底治愈”,但通過藥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復制,阻止疾病的進展。華東地區的一位臨床專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現在開始強調擴大治療范圍,這是因為醫學技術的進步,診療方案的更新,藥物療效和安全性的提高,以及國家醫保政策的加強。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療藥物種類繁多,且大多數藥物可以享受醫保報銷,藥物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得到了顯著提升。”
乙肝診斷、治療率較低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計,中國乙型肝炎患者占全球總數的31%。2019年,中國HBV感染后的發病率為71.77/10萬人,成年人中約有6.89%的感染率。西部地區的HBV感染率最高,達到8.92%,而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患病率較低,分別為6.61%和5.23%。
在南方,如廣東、福建、海南、廣西和江西等省(區),對乙型肝炎篩查非常重視,這也使得陽性率也相對較高。例如,廣東計劃到2026年篩查57個縣和縣級市的2000萬人,目標是完成70%的篩查,即1400萬人。
中國目前有7500萬慢乙肝患者每天都在與乙肝病毒抗爭。如果感染乙肝病毒后長期得不到治療,就會逐步導致肝纖維化,久而久之進展為肝硬化,甚至發展成原發性肝細胞癌。
“若泛泛而談,可以說全球每三個乙型肝炎患者中就有一個在中國。目前,中國乙型肝炎的診斷和治療率仍然較低。雖然沒有確切的全國統計數據,但據估計,診斷率不到24%,各地區數據不一。在治療率方面,根據初步數據,約有14%的乙型肝炎病毒陽性患者已接受或正在接受治療。”前述臨床專家表示,中國在消除肝炎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遏制新發感染率上,有望提前并超越預期目標;至于降低死亡率,則需進一步提升公眾認知、增強診斷效率與治療水平,并實施全程精細化管理。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提出,對于血清HBV DNA陽性者,無論谷丙轉氨酶(ALT)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建議抗病毒治療:(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HCC家族史;(2)年齡>30歲;(3)無創指標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臟存在明顯炎癥(G≥2)或纖維化(F≥2);(4)HBV相關肝外表現(如HBV相關性腎小球腎炎等)。
目前,中國在落實世界衛生組織消除乙肝目標的具體行動方面,無論是基于中國患者的研究數據,還是乙肝創新藥物的選擇和可及性,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目前,我國慢乙肝治療正朝向“全治”(treat all)前進,其核心在于提升治療覆蓋率、降低疾病相關死亡率,這是應對病毒性肝炎防控挑戰的關鍵策略,同時也與WHO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危害”目標高度契合,對于推動全球肝炎防治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謝嬋教授在第34屆亞太肝病學會年會(APASL 2025)上也介紹,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將核苷經治優勢人群加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追求臨床治愈寫入推薦意見。美國肝病研究學會和歐洲肝病學會指南也均將臨床治愈作為慢乙肝治療的理想終點。
乙肝需“應治盡治”
對于慢乙肝來說,雖然目前尚無法實現“徹底治愈”,但可以通過藥物有效抑制病毒復制,阻止疾病進展。
前述臨床專家介紹,“我們現在開始強調擴大治療,是因為醫學技術進步了,診療方案升級了,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提高了,國家醫保報銷等政策加碼了。現在,乙肝抗病毒治療藥物越來越多,而且大多藥物能夠醫保報銷,藥物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大幅提升。”
另外,過去,我國市面上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療的長效干擾素只有羅氏的派羅欣和默沙東的佩樂能兩款產品,目前這兩款產品已經退出市場。
這幾年,國產藥物也逐漸打破進口藥壟斷,“乙肝臨床治愈”突圍戰 已經打響。根據特寶藥業披露的2024年財報數據,報告期內實現營收28.17億元,同比增長34.1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28億元,同比增長49%。對于營收和凈利雙增長的原因,特寶生物表示,報告期內,公司主業穩健向好,尤其是隨著乙肝臨床治愈研究的不斷深入,公司產品派格賓作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一線用藥,產品持續放量,帶動經營業績實現較大增長。數據顯示,2024年特寶生物抗病毒用藥實現收入24.47億元,同比增長36.72%。
“隨著藥物安全性的數據越來越多,可以說,現在口服的抗乙肝病毒藥物是比較安全的。”前述臨床專家進一步表示,“以前的抗病毒治療就像‘雪中送炭’,只治療那些最嚴重的最急迫的人群;現在,我們進入了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雙優的時代,要做的便是‘錦上添花’,通過盡早接受治療,讓慢乙肝病情不再進展,讓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此外,為進一步加大慢乙肝防治力度,優化臨床診療路徑成為新的抓手。上述臨床專家介紹,醫院應發揮中心樞紐作用,通過信息化手段整合院內數據庫,規范管理潛在慢乙肝患者,形成診斷、治療、管理的閉環。同時,醫院也要與社區緊密協作,推動篩查、診斷和治療的全流程覆蓋,實現應篩盡篩、應診盡診、應治盡治。
“我們正積極探索病毒性肝炎院內轉診模式,以解決慢乙肝患者的高漏診率和低就診率,提高治療率,做好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終身管理。通過加強非感染科醫護人員的教育和聯動,在非感染科發現潛在的慢乙肝患者,大幅提高了 HBsAg 陽性人群的確診和轉診率。” 該臨床專家指出。
多維度實現“臨床治愈”
想要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難度超乎想象。與之相似,治愈乙肝,恰似一場充滿艱難險阻的登頂征程。而近年來,國內外乙肝臨床治愈證據等級不斷提升。
乙肝臨床治愈目前不斷登頂“珠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第34屆亞太肝病學會年會(APASL 2025)上獲悉,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公布了“珠峰”項目的最新進展。近7年來,全國400余家醫院,超過2000名醫生參與,項目入組患者超3萬例,臨床治愈患者超過8848例,登頂“珠峰”。另外,研究數據顯示,接受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的患者,持續治療36周以上,48周臨床治愈率達33.8%。
何為臨床治愈?特寶生物副總經理鄭杰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乙肝臨床治愈指通過治療,患者的乙肝病毒復制被有效抑制,肝臟炎癥得到控制,疾病進展風險顯著降低。具體表現為,患者停止治療后仍保持乙肝表面抗原陰性,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體出現,乙肝病毒DNA檢測不到、肝臟生物化學指標正常。
“目前臨床治愈是當前慢乙肝治療研究的重點目標。”鄭杰華指出,“創新藥在商業化的過程中,碰到最大的難題就是科學變成現實的時候,如何轉變專家的理念。當聽到一個中國企業說乙肝能夠臨床治愈時,絕大部分人都覺得是在忽悠。”
當時面對不同聲音,各方正通過參與支持各種研究項目,讓醫生用科學的方式親自嘗試驗證,讓他們慢慢認同和認可再到支持。
在APASL 2025大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任姍主任醫師獲邀口頭報告,公布了“星光計劃”的2.5年階段性數據,結果表明應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在48周時的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達30%,48周累積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超60%。
如何降低乙肝患者肝癌的發生,也是醫生和患者最關心的話題。2020年,由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發起設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牽頭發起“中國降低乙肝患者肝癌發生率研究(綠洲)工程項目”。“綠洲”項目發表的2年階段性數據顯示,無論是初治患者還是核苷經治患者,聚乙二醇干擾素α治療在乙肝表面抗原清除方面均有顯著優勢。
我國有近200萬兒童乙肝患者。2021年,我國首個針對兒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大型研究“萌芽”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為國內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聚乙二醇干擾素α聯合治療組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率更高,7歲以下兒童尤為明顯,可以更好地追求乙肝臨床治愈。
隨著各個項目的開展,未來不同抗病毒藥物更迭之下,更多治療選擇有望人群以及不同種族人群中,驗證乙肝治愈預測模型的有效性,有望為肝炎的早期防治提供更加精準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