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最后幾天,雷軍可能度過了人生最漫長的72小時。安徽高速上那輛燃燒的小米SU7,不僅帶走了三條年輕生命,也撕開了創始人IP與品牌深度綁定的隱秘傷口,過去讓小米狂奔的“雷軍光環”,此刻也正反噬著小米品牌
光環之下是流量與信任的加速度,雷軍和小米的綁定曾是教科書級案例。抖音坐擁4000萬粉絲的“科技勞模”,能深夜直播試駕、鞠躬給車主開車門,甚至把網友調侃他的神曲買下當手機鈴聲。這種“老板即代言人”的打法,讓小米汽車首年賣出13萬輛,第二年沖到20萬輛。“買小米就是買雷軍的誠意”,車主這句話道盡個人IP的魔力——省下數十億廣告費,卻換來比任何代言人都管用的信任票。
但當事故發生后,輿論像野火般蔓延。網友翻出雷軍“絕對安全”的承諾,粉絲痛罵“人設崩塌”,資本市場用800億港元市值蒸發投票。更棘手的是,身兼董事長、CEO、代言人的雷軍,在沉默的48小時里讓整個小米陷入失語。有自媒體調侃:“現在能阻擋小米的,只有雷總出軌了”,這句玩笑話背后,是公眾對“人企不分”的深刻焦慮。
這場危機暴露的不僅是技術缺陷。當雷軍親自敲定每個產品細節、用個人賬號回應每條質疑時,小米的危機應對體系早已形同虛設。對比華為的輪值CEO制度、蘋果將喬布斯創新力沉淀為設計體系,小米的“雷軍依賴癥”讓企業失去緩沖帶。事故三天后,官方聲明仍在糾結“AEB工作速度范圍”等技術術語,而家屬最關心的“為何不主動聯系”,卻始終無人解答。系統缺位時,再完美的個人表演都顯得蒼白。
雷軍深夜發出的道歉信,或許是個轉折點。承諾配合調查、暫停涉事車型銷售,這些動作暗示著從“我個人擔保”到“系統背書”的轉變。就像海爾張瑞敏說的:“危機中,企業家的背影比Logo更醒目。”但比背影更重要的是,能否把雷軍的親民基因轉化為制度化的用戶溝通機制,將他的流量敏感度沉淀為組織化的危機響應能力。
這場烈火灼燒的,或許正是中國科技企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當雷軍的光環逐漸淡去,小米真正的品牌資產“對生命的敬畏、對系統的敬畏”——才可能從裂縫里照進現實。畢竟,商業世界的馬拉松,從來不是靠一個人的百米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