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3月27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以下簡稱“論壇年會”)在北京開幕,吸引全球百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領袖,共同探討“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
今年論壇年會的耐心資本服務新質生產力論壇上,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透露,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已向16個項目決策投資30億元,其中:超過70%的資金投向北京,近40%投資企業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或承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專精特新”企業占比近70%,“小巨人”企業占比約45%。
去年以來,耐心資本在不同場合被多次提及。“耐心資本作為科技、產業、金融三角循環的傳動軸,已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范式變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李家慶認為,耐心資本正逐步深化,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力量。“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們看到股權投資機構迎來了新的機遇和使命。”
(現場圖)
本次論壇年會期間,李家慶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介紹了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的情況,以及團隊對“耐心資本北京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在他看來,“耐心資本北京模式”不僅是通過制度創新釋放經濟創新動能的戰略實踐,還在于構建起“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市場化專業機構+北京優勢”協同發力的新型創新生態系統。
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的成績單
2023年以來,社保基金出資150億元分別設立中關村、長三角和大灣區三只科技創新專項基金,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原則投資運營,為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是這組基金的首發基金,也是社保基金首次獨立出資選擇頭部市場機構擔任管理人。2023年的中關村論壇期間,社保基金理事會宣布與北京市攜手合作設立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基金的首期規模為50億元,委托君聯資本按照市場化、專業化、法制化的方式運營。
“對于君聯資本來說,這不僅僅是責任,更是一份厚重的使命。”今年的論壇年會期間,作為基金管理人的君聯資本團隊正式提交了“成績單”。李家慶透露,通過協同投資,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已累計聯動投資總額超過240億元,資金放大效應超過8倍。
北京的戰略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擁有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和開放融合的創新文化,既能夠輻射全國統一大市場,也擁有優秀的科研、產業、人才資源和國際化的影響力。
在Startup Genome發布的《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2024》中,北京是亞洲第二、中國居首的全球創業生態系統。
在社保基金會最先披露的信息中,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旨在支持中關村科創企業發展,加快提升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助力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李家慶介紹,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聚焦前沿、原創和自主創新技術,著力挖掘 “第一”和 “唯一”,重點解決關鍵技術領域 “卡脖子”問題,致力于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
通過堅持落實“政府規劃引導-企業創新主導-專業機構運營”三位一體協同機制,君聯資本與政府、企業形成合力,保障了基金的高效運行。
截至目前,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投出的一批代表性項目,在眾多關鍵領域突破了中國長期存在的“卡脖子”技術瓶頸,實現從跟隨到引領。不僅創造了多項唯一的技術創新成果,還實現了多個第一的歷史性突破。
探索耐心資本北京模式
北京作為率先構建起耐心資本生態體系的城市,已初步形成耐心資本供給網絡,一批有耐心、重創新的資本沉下心來,圍繞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高精尖產業孵化、科技服務平臺構建及創新載體建設等方向重點投資布局,為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持續提供動力。
李家慶將“耐心資本北京模式”總結為三點:第一,聚焦前沿、創新和自主創新;第二,堅持協同聯動,積極構建一體化的創新生態; 第三,支持產業鏈龍頭攻關技術、引領發展,推動配套企業輻射全國、鏈接全球。
將“政府頂層設計+市場化專業化運營管理+鏈主企業及產業集群帶動”的創新探索與北京作為首都的獨特優勢結合,共同帶來了“耐心資本北京模式” 在過去一年半中的有效實踐。
此外,從基金使命角度,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帶有一定的“任務”性質,有保值增值、創造收益的要求,更重要的還有支持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從項目選擇角度,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主要支持北京地區的科創企業,投資項目需要擁有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自主可控技術、需要兼具中國頂級先進水平和全球領先競爭力。從機制創新角度,社保中關村專項基金為社保基金全額出資,基金期限超過10年。
李家慶此前曾表示,君聯在內部提出要從“Hunter”向“Farmer”的角色轉變,以長期心態投資科技創新。我們在本次采訪中看到,肩負不同維度使命的創新資本正在君聯資本的創新服務平臺上集聚。
具體來說,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設立以來,與君聯盲池基金和北京市的千億級別的8只市級政府投資基金密切協同,此外還與多只市級和區級子基金進行了合作投資。這些共同形成社保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社會資本協同合作。
2023年-2024年,北京市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八只市級政府投資基金,采取Co-GP的管理模式,遴選國內市場化專業化投資機構開展深度合作,依托“資本+政策”的配套措施,助力資本與產業深度融合。
八只市級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機器人、信息產業、綠色能源和低碳、新材料、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先進制造和智能裝備等首都重點產業領域,聚焦獨角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與進階,全力助力北京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培育并壯大戰略性產業集群,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首都新質生產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8+1”基金整體規模超千億元,截至2024年底,實際出資超百億元,撬動社會資本超百億元,超長周期匹配科創需求。通過基金協同投資模式,既實現了重點領域全覆蓋,又能集中資源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放大了資本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
君聯資本的“新VC”實踐
“耐心資本北京模式”不只是一個資金供給上的變化,更反映出整個創投行業的結構性躍遷。從“風險資本”到“價值創造”,VC正在被賦予一個新的內涵。
君聯資本提出了“新VC”概念,在新的創新生態格局中,新VC的核心能力結構包括四方面:第一,深度理解和融入國家戰略,與國家、地區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能夠有效地鏈接政府、企業、產業的生態。同時自身還是要堅持市場化、專業化的定位,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第二,有能力鎖定技術的深水區,聚焦前沿、原創自主創新,搭建促進成果轉化的系統平臺,并堅持其持續運營。第三,需要深入產業,鏈接行業生態,實現政府、企業、資本的多層次協同合作,撬動和放大資源。最后,新VC還得要投資和賦能促進科創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引領和輻射作用。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人才優勢和資本實力,許多高科技企業在北京設立總部。這些企業通過在全國其他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不僅促進了自身業務的拓展,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體現了北京企業對全國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在李家慶看來,北京打造科技創新生態的特色是主動性、前瞻性地布局未來。他透露,君聯資本已聯合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聯合發起“耐心資本+”服務伙伴計劃, 逐步推動形成以基金投資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性生態圈,實現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作為專業投資機構,我們與政府和國有資本是合作和協同關系。”他在采訪尾聲這樣為股權投資領域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注解,認為生態中的大家都在傾力以各自的“可為與有為”共同推動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高質和高效”,“君聯有20多年的市場化、專業化經驗和深刻產業與市場洞察。我們的希望,是將這些與政府和國資出資人的訴求更好結合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