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博鰲報道
美國東部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兩項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并對某些貿易伙伴征收更高關稅。這被認為是美國本屆政府影響范圍最廣、沖擊力度最大的關稅政策。
多國政商界人士表示,美國加征關稅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斷加碼,將嚴重破壞自由貿易秩序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劇世界經濟不確定性。
“當前,全球供應鏈正受到沖擊,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然而解決供應鏈問題是一場‘馬拉松’,我們需要推動跨區域的貿易與投資,并重新平衡區域內的制造業布局,以便所有國家都能積極參與并致力于持續的全球化。”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貝哲民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說。
博鰲論壇期間,貝哲民參與了一場以“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為主題的討論。他認為,亞洲是全球制造業的核心,可以看到亞洲的供應鏈聚合性非常強,而且其供應鏈也在AI的幫助下變得更加高效和智能。
在面對全球供應鏈網絡中斷加劇的危機時,貝哲民認為,中國承擔起全球供應鏈“穩定錨”的角色,因為中國早已不僅是“世界工廠”,還逐漸成為“世界創新中心”。同時,他還發現,中國的出口在迅猛增長,逐步轉向出口更加智能、更加環保的產品。
論壇上,嘉賓們還熱議DeepSeek所引發的中國科技股投資熱潮。貝哲民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價值鏈的各個領域都展現出顯著的創新實力,同樣令人興奮的還有中國的“AI+”戰略,這一戰略不僅關注我們要如何追趕ChatGPT,還重點探索如何將人工智能全面融入中國經濟。
AI投資熱潮是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的一個縮影。貝哲民認為,人工智能、生物制藥以及精準醫療領域就為外國公司提供了廣泛的機會,這也是這些外企選擇加大對中國投資的原因。
身處粵港澳大灣區,貝哲民對大灣區的發展印象很深。他強調,大灣區是一個領先的創新中心,“現在大灣區已成為硬件和軟件創新的聚集地。許多大灣區的公司已成為全球的頭部企業,該地區將繼續對全球經濟的演變產生深遠影響?!?/p>
奧緯咨詢是一家國際性管理咨詢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有7000多名專業人士,幫助客戶優化業務、改善運營、改進風險管理、提升組織績效。
(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貝哲民,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將不斷加強
《21世紀》:有分析指,2024年全球供應鏈中斷同比增加了38%,全球供應網絡面臨新的挑戰。其中生命科學、醫療保健、一般制造業、高科技和汽車產業受到的影響最大。您認為各國應該如何加強互聯互通,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貝哲民:當前,全球供應鏈正在受到沖擊,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然而,解決供應鏈問題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我們需要推動跨區域的貿易與投資,并重新平衡區域內的制造業布局,以便所有國家都能積極參與并致力于持續的全球化。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記得亞洲地區已經擁有全球最重要的三項區域貿易協定中的兩項,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亞洲充分支持加入這些協定,并認識到這些協定對我們發展的重要性。
《21世紀》:您如何看待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中所發揮的作用?在供應鏈建設方面,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有哪些發展契機?
貝哲民:中國被視作全球供應鏈的穩定錨。當供應中斷時,買家會迅速回歸中國并將其視為最后的“救命稻草”。當前中國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它不僅是“世界工廠”,還逐漸成為“世界創新中心”。因此,越來越多的買家開始向中國尋求更智能、更環保的產品,可能涵蓋從清潔能源技術到人工智能賦能的產品。
然而,制造業仍是中國在供應鏈建設方面要考慮的重點。特別是消費品的生產,中國正在將消費品的生產拓展到亞洲區域內的其他國家,比如印度和印尼等,而中國投資者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可以預見,亞洲區域內的互聯互通將會不斷加強,特別是在中國和亞洲區域內其他國家的工廠之間的互通。
創新驅動生產力的新時代
《21世紀》:今年以來,中國資產的表現吸引了國際投資者的關注。您如何看待外資涌入中國資產,特別是產生中概科技股熱的現象?創新驅動下的中國經濟有怎樣的發展潛力?
貝哲民:DeepSeek的崛起點燃了全球投資者的熱情。外國資金迅速回流,投向中國的科技行業。中國在人工智能價值鏈的各個領域都展現出顯著的創新實力。同樣令人興奮的還有中國的“AI+”戰略,這一戰略不僅關注我們要如何追趕ChatGPT,還重點探索如何將人工智能全面融入中國經濟,包括制造業。而這些制成品最終會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區。它們可能是更節能的產品,也可能是引領先進技術的產品。這些都讓投資者對中國科技的發展更具信心。
《21世紀》:中國政府將發展重點放在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上,以及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您如何看待中國政府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呵護新興產業方面的布局?新質生產力如何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
貝哲民: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如今它依靠的不是鋼鐵,而是軟件。新的技術能夠提高生產力,這對國家的長期轉型至關重要。過去,中國從勞動力紅利中受益,隨后又從資本紅利中獲益。但要想真正提升生產力,技術創新是根本。特別是人工智能,它能夠帶來生產力的增長,并應對諸如人口老齡化等挑戰。可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新時代的開端,一個由創新驅動的新時代。
《21世紀》:去年中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突破4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中國持續優化引資結構,不斷放寬市場準入,制造業領域的準入限制實現“清零”。這向外國企業發出了怎樣的信號?您認為中國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取得哪些進展?您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在鼓勵外商投資方面的力度?
貝哲民:中國最近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這個國家非常歡迎商業活動,外國投資者對此感到興奮。尤其是公司參與更具創新性和快速發展的領域,比如生物技術、清潔能源等。
我了解到,近期全球各大制藥公司在出席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后,了解到中國需要很多創新解決方案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以應對生產力不足的挑戰。所以,人工智能、生物制藥以及精準醫療領域就為外國公司提供了廣泛的機會,這也是這些外企選擇加大在中國投資的原因。
中東在華投資著眼于長遠愿景
《21世紀》:2024年,中東各國對中國的投資創造歷史紀錄,已突破90億美元,且涵蓋了能源、基礎設施、高科技、金融服務、房地產等多個領域。中東資產重投中國市場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驅動?
貝哲民:中東國家對中國市場充滿熱情,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技術和外交實力使其成為全球經濟重要的參與者。中東投資者尤其關注中國的創新領域,比如人工智能和制藥行業等,這些領域被認為是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沿。中東投資者當然不僅滿足于向中國出售石油,他們還希望獲得中國的投資作為回報。在理想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可以考慮在中東開設工廠、研發中心等設施,這將為雙方帶來互利共贏的機會。
《21世紀》:自2023年6月以來的一年間,中東主權基金已經在中國投資了70億美元,是前一年同期的五倍,部分基金甚至在中國市場搭建了投資團隊并開設了辦公室。目前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對中國的投資有哪些特點?您如何看待中東資本和亞洲資本雙向奔赴的發展態勢?
貝哲民:中東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不僅著眼于短期投資,他們還專注于對長遠戰略愿景進行投資。這些投資者認識到,中國處于一場由創新引領的新工業革命的風口浪尖。他們希望參與其中,并將其中一些技術帶回中東,以支持其經濟發展計劃。
這些投資者同樣認識到,他們國家的經濟前景不只由石油決定,還由非石油決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如何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于本國經濟,這可以涵蓋從實現能源網絡的去碳化,到在政府服務或私營部門中應用人工智能等多個方面。中國將在推進這些領域的發展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因素助推大灣區創新能力提升
《21世紀》:目前中東商界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興趣如何?他們主要關注哪方面的商業機會?
貝哲民:中東地區對粵港澳大灣區充滿興趣,原因在于它是一個領先的創新中心。中東投資者越來越多前往深圳,他們正從金融和發展的方向,尋找投資世界級技術的機會。他們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于本國經濟,以實現自身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
《21世紀》:截至2024年,“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創新指數連續5年居全球第二。您如何看待大灣區的創新能力?對未來中東地區國家和廣東之間的創新合作有怎樣的期待?
貝哲民: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三大顯著優勢。首先它的需求迅速增長且能夠快速擴大產品規模,并且擁有整合產品的強大制造能力。此外,大灣區還擁有強大的政府主導資源調配的能力,這些優勢在助推快速創新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中東地區認識到這一點,并希望從金融投資者的角度參與其中,同時也在思考能如何把這些技術引入本國市場,以支持其國家的發展愿景。
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中國硬件和軟件創新的集群。許多大灣區企業如今已經成為世界隱形冠軍企業。因此我認為,該地區將繼續對全球經濟的演變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