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主題為“科學防癌?健康生活”,旨在通過普及癌癥防治科學知識,倡導群眾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癥風險因素;鼓勵高風險人群主動參加癌癥篩查,促進早診早治;指導癌癥患者及時接受規范化診療,并定期復查。通過全過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生活。
為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發揮主流媒體責任與傳播優勢,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癌癥防治全民行動”,每日一個主題,涵蓋甲狀腺癌、肺癌、胃腸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宮頸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縱隔腫瘤等,邀請14名臨床專家對腫瘤防治相關知識進行科普,同時從產業觀察視角出發,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和產業的結合,更好地為腫瘤患者診療提供助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甲狀腺癌是一種起源于甲狀腺濾泡上皮或濾泡旁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也是頭頸部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疾病負擔情況》,甲狀腺癌發病率位列男性惡性腫瘤的第七位,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三位。
甲狀腺癌也被稱為“懶癌”,可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細胞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多種類型。大部分甲狀腺癌發展慢、惡性度低,當前我國甲狀腺癌5年生存率已超過80%,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伍波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來,公眾對甲狀腺癌的認知水平顯著提升,但仍存在明顯局限性。在早篩方面,公眾認知存在兩極分化,一方面,部分高教育水平人群過度關注篩查;另一方面,低收入、老年及農村群體因健康意識薄弱或醫療資源匱乏,篩查率不足20%。
“而在治療方面,則需要平衡個體化與規范化,應避免兩種極端,一是機械套用指南忽視個體差異,如對不耐受手術者強行開刀;二是過度‘定制’偏離循證原則,如對高危患者濫用消融導致轉移風險。最終目標是實現生存獲益與生活質量的協同優化,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醫學理念。”伍波說。
早期精準篩查是關鍵
當前,很多人對甲狀腺癌存在不少誤解。隨著體檢普及和健康意識增強,約60%~70%的城市人群通過常規甲狀腺超聲篩查發現結節,但普遍混淆“結節”與“癌”的概念。
伍波表示,這就導致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部分人因發現毫米級結節過度焦慮,甚至要求非必要的手術干預;另一部分則忽視超聲報告中“低回聲”“微鈣化”等高風險特征,延誤進一步檢查。
另外,也存在公眾對甲狀腺癌的生物學特性認知不足的問題。多數人知曉其“懶癌”特點,但對特殊病理類型的高侵襲性缺乏了解,易產生盲目樂觀或恐慌情緒。另外,調查顯示,僅約30%的公眾了解甲狀腺癌的高危因素,且對術后長期管理,如TSH抑制治療、碘131治療適應癥的認知率不足20%。
“從我們醫院的數據來看,2020-2024年甲狀腺癌患者數據顯示,首次確診時約75%為早期(Ⅰ/Ⅱ期),20%為局部進展期(Ⅲ期),5%為晚期(Ⅳ期)。值得注意的是,來自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的患者晚期比例顯著高于城市患者,凸顯基層篩查體系與轉診機制的不足。”伍波介紹道。
對于哪些人群是發病高危人群,伍波表示,首先,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有頭頸部電離輻射暴露史者,輻射可顯著增加甲狀腺濾泡細胞癌變風險;其次,有甲狀腺癌家族史者或長期存在甲狀腺疾病者;再次,女性及中青年人群也是高危人群,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3倍,55歲為高發年齡段。此外,肥胖或代謝綜合征患者,脂肪組織分泌的炎性因子可能促進腫瘤發生。
伍波建議,高危人群定期進行甲狀腺超聲及功能檢查,早發現、早干預。
目前公眾對癌癥早篩早治的意識呈明顯提升趨勢,但整體仍存在不足且存在差異性。以甲狀腺癌為例,隨著體檢普及,尤其是甲狀腺超聲納入常規項目,城市人群及年輕群體篩查率較高,約60%~70%的甲狀腺癌患者通過體檢發現無癥狀結節并確診,顯著提高了早期(Ⅰ/Ⅱ期)診斷率。
然而,公眾認知仍存在兩極分化,“一方面,部分高教育水平人群過度關注篩查,可能因微小癌的過度診斷引發焦慮;另一方面,低收入、老年及農村群體因健康意識薄弱或醫療資源匱乏,篩查率不足20%,常因癥狀就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伍波說。
在具體篩查方面,早期篩查以超聲為核心,通過形態、邊界、血流、鈣化等特征初步判斷良惡性。而CT和核磁應用于評估疾病進展的主要工具,確診及分型則依賴多模態精準診斷。此外,病理組學與二代測序(NGS),可以分析腫瘤基因突變譜,指導靶向治療。通過這些方法可明確甲狀腺炎、結節良惡性、癌癥亞型,實現個體化診療。
創新療法已成治療重要策略
甲狀腺癌的治療需根據病理類型、分期及患者特征綜合選擇,主要手段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性碘(RAI)治療、TSH抑制治療、靶向與免疫治療、外照射與化療、消融技術等,此外,基因檢測指導治療方案優化,分子分型逐步成為治療決策的核心依據。
在精準、規范治療的實施路徑上,伍波表示,在規范方面,以國際指南為框架,強調多學科協作;在精準化方面,主要體現在分子層面,例如RET融合陽性髓樣癌首選選擇性RET抑制劑賽爾帕提阿尼。同時,建立患者全周期數據庫,整合病理、基因與隨訪數據,實現治療方案的動態校準。
當前,一些創新療法已應用于甲狀腺癌,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已成為晚期或難治性甲狀腺癌的重要策略。在靶向治療中,多激酶抑制劑是放射性碘難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的一線選擇,可延長無進展生存期,但耐藥性及副作用限制了長期應用。免疫治療方面,比如PD1單抗在PDL1高表達或高腫瘤突變負荷(TMB)的ATC中嘗試,單藥客觀緩解率(ORR)約15%~20%,
此外,消融治療在甲狀腺癌中的應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伍波認為,其定位需基于現有證據審慎評估,比如嚴格篩選適用人群,目前主要針對低危微小乳頭狀癌、因合并癥無法耐受手術或拒絕傳統治療的患者。總體而言,消融為甲狀腺癌治療新技術,但其應用應嚴格遵循適應證,并在多學科協作下開展。但是,這一技術如何評價,還很難說,需要時間和循證醫學來證明。
對于未來新技術與新方案的展望,伍波表示,未來研究將聚焦于突破耐藥性、提升精準性及探索聯合策略。比如,新型靶向藥物如選擇性RET抑制劑和雙特異性抗體可能減少脫靶毒性。此外,個體化新抗原疫苗、微生物組調節及AI驅動的治療方案優化是新興方向。
“未來需通過跨學科協作與真實世界數據驗證,推動這些技術從實驗室向臨床轉化,最終實現甲狀腺癌治療的全面精準化與長效控制。”伍波說。
值得一提的是,多數甲狀腺癌患者雖然預后良好,但需終身監測復發、藥物調整及處理并發癥,同時由于甲狀腺疾病常與代謝綜合征、自身免疫病共存等因素,對患者進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至關重要。
伍波強調,全周期管理不僅提升生存率,更通過優化生活質量,如疲勞管理、情緒障礙干預,實現“疾病治療”向“健康維持”的轉化,符合現代醫學“以患者為中心”的核心目標。
策劃統籌:曹金良
執行統籌:季媛媛、韓利明
記者:韓利明、唐唯珂、朱藝藝、閆碩、李佳英
編輯:季媛媛、張偉賢
設計:馮荻庚、廖苑妮
審校:陳晶晶、張程、蔣韻 、幸經鳳
制作播出: 羅晶晶、楊慧嫦、王學權、張迎